2022-05-27 14:22:48

品书香·长知识·强素质·多受益

——研究生“读书沙龙”第三期

撰稿人:曹懿夫    审稿人:陈世南

 

为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打造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以读书构建学生专业成长平台,5月20日上午,我院开展了以“品书香·长知识·强素质·多受益”为主题的第三期读书沙龙活动。本次活动采用线上腾讯会议与线下参与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本次读书沙龙由我院于刚强讲师作为导读老师,现场有三位同学进行读书分享,分别是行政管理专业吴婷婷同学和张静同学、社会保障专业魏泳汕同学。

活动伊始,于刚强老师作简要开场致辞,他对此次的读书分享交流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本次读书沙龙选取的三本书都很有价值,很期待接下来三位读书分享同学的精彩展示。

第一位进行分享的是2020级行政管理专业的吴婷婷同学,她分享的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撰写的经典著作——《乡土中国》。吴同学首先简单介绍了本书的作者费孝通教授,之后分“乡土本色、差序格局、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四个部分来提纲挈领地介绍本书的主要内容。她表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差序格局”是本书最为重要的理论贡献;维持乡土社会的秩序“礼治”为主要手段,“法治”为次要手段;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包括横暴权力、同意权力、长老权力和时势权力。最后,吴同学提出了个人关于这本书的思考和感悟,她认为“差序格局”这个理论对于中国社会意义重大,十分有效地促进了社会学的中国本土化,她还感悟到非正式制度在政府管理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关键作用。

 1653632768(1).jpg

图1 吴婷婷同学进行阅读分享

第二位进行分享的是2020级社会保障专业的魏泳汕同学,他分享的是美国著名作家詹姆斯·C.斯科特的经典著作——《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魏同学主要分四个部分来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国家的视角”、“清晰化简单化的国家项目”、“极端现代主义”和“乌托邦式的社会工程”。他表示,本书的第一部分便开宗明义地阐述了本书的核心观点——“在国家的地图上,国家没有兴趣描绘多样化的社会,仅仅被抽象化和简单化为一张管理清单,官僚只需要有完成这些目标清单的能力和技术就行了”。书的其他三个部分通过现实案例来进一步证明第一部分的核心观点。最后,魏同学表达了他关于这本书的一些个人收获,他认为正式制度总是要依赖于非正式规则或关系才能顺利运行下去;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他还认为,未来发展计划应该做细做全,摆脱依赖简单化和一刀切的管理惰性;尊重当地实际,避免技术歧视。

1653632748(1).jpg

图2 魏泳汕同学聆听导读老师点评

第三位进行分享的是2020级行政管理专业的张静同学,她分享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瑟尔·奥尔森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公共物品与集团理论》。张同学以“三个和尚没水喝”这一俗语引出本书的核心研究问题——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之后,张同学介绍了本书的理论背景和现实背景——“公共选择理论”和“经济人、理性人假设”。接着,张同学简要梳理了本书的脉络,并且结合现实生活介绍了本书的重要观点——“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最后,张同学阐述了个人关于这本书的一些思考,她认为,解决“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难题,需要管理者制定科学的规则,赏罚分明;还需要管理者明确分工,鼓励合作,安排监督。

1653632791(1).jpg

图3 张静同学进行阅读分享

三位同学的分享都尤为精彩,不仅详细讲述了著作中的核心内容,也借由书中内容延伸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讨论话题。于刚强老师也分别对三位同学的分享做出了发人深思的高水平点评。

首先,于刚强老师对吴婷婷同学的分享进行点评。于刚强老师认为,《乡土中国》这本书十分经典,是社会科学界的开山之作,作者费孝通也在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于刚强老师着重强调了书中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我们做学术研究也应学习作者费孝通先生,扎根于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于刚强老师又结合自身的生活、调研经历和中西方的现实情况,谈了谈他对这本书的思考。在后工业时代,社会发生巨大的变迁,我们对家乡的乡土之情日益消退,书中论述的“差序格局”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很多变迁。当下中国的很多农村都面临着“年轻人不再关注根”的问题,传统的事物后继无人。在乡土社会逐渐被城市社会取代的客观现实面前,中国何以形成具有公共精神的人去服务于集体和组织?如何有效的将“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起来?《乡土中国》这本书对现代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依然很有启发,现代中国依然需要传统的东西。

接着,于刚强老师对魏泳汕同学的分享进行点评。于刚强老师认为《国家的视角》这本书同样引人深思。于刚强老师将国家类比为我们的长辈,长辈教化我们的意图在于“为了我们好”,长辈认为自己比我们更有经验。国家也是这个逻辑,国家认为自己比公民厉害,制定的一些政策的意图同样在于“为了我们好”,但是这些为了我们好的的政策方案是否是真的好呢?于刚强老师联想到了张维迎教授和林毅夫教授关于产业政策的那场“世纪之辩”,政府到底能否规划好产业政策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显然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二选一。于刚强老师又举了新能源汽车和蚂蚁金融的例子,这两个例子表明,政府不是万能的,有的项目要交给市场。但是显然如果完全让市场主导这些项目也是不可以的,企业是逐利的,如果出现企业垄断的现象对国家的发展也是不利的。针对上述思考于刚强老师还认为,我们做学术研究要做延伸,要重点关注学者之间不同观点的碰撞。

最后,于刚强老师对张静同学的分享进行点评。于刚强老师认为,《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书要放到整个公共选择理论当中来看,这本书是经济学家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政治学的问题,我们要注意的是,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研究思维是不一样的。于刚强老师高度认同本书的研究结论,但对书中的很多前提假设持保留态度。经济学的理论显然是适用于政治学的研究的,但是经济学关于人性的假设运用到政治学的研究中是存在争议的。于刚强老师结合生活实际认为,人性是复杂的,人有的时候是功利的,有的时候并不只为了钱,还会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本书的研究结论还源于西方的另一经典假设——产权,西方学术界高度强调私有化以此来保护产权。于刚强老师结合中国的历史,又举出了新加坡的例子,认为中国的国情显然不适用于“高度强调私有化以此来保护产权”这个观点。

1653632810(1).jpg

图4 于刚强讲师进行点评

点评环节过后进入了师生交流环节。于刚强老师和现场同学主要围绕《乡土中国》这本书进行交流。师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都感叹现代中国的年轻人和传统文化的割裂很大。于刚强老师针对这一师生共同的感受表达了一些个人的思考,于刚强老师认为,我们要用比较的视角、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现代中国社会发生急速的变化,西方文化也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社会节奏太快,人们普遍精神空虚。传统的价值观正在解体,而新的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得到建构,现代中国亟需进行社会价值观的重塑。“完全回到过去,将传统发扬光大”,于刚强老师对这种做法持悲观态度,“中国社会主义城市生活重塑新的价值观”这项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在本次读书沙龙的尾声,于刚强老师对后续读书沙龙的形式提出宝贵的建议。于刚强老师最后还教导同学们,读书只是“就书而书”是远远不够的,要深入思考,与书中的思想和理论进行对话。有时读书还要跳出书的逻辑,发散思维去联系其他文献,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还需要注意的是,读书不能把里面的内容直接套到变化的现实生活中。

读书,使人目光远大,志存高远;读书,使人思维活跃,聪颖智慧;读书,使人胸襟开阔,豁达晓畅;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本次读书沙龙活动为大家呈现了一场文化盛宴,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激发了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的阅读积极性,为同学们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653632837(1).jpg

图5 师生们合影留念